腕背腱鞘囊肿小知识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和腱鞘附近的囊肿的一种病症。临床以腕关节背侧或掌侧、踝关节背侧囊肿为多见。青壮年尤其是女性多见。
一、损伤机制
囊肿大多是逐渐发生的,生长缓慢,与长期的劳损有关。中医学称之为腕结筋、筋聚等,认为多因旧劳伤或伤后气血阻滞,血不荣筋,夹痰淤凝结而成。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是滑液由关节囊或腱鞘内向外渗出而形成的疝状物,或是结缔组织内局部胶样变性等因素所致。
二、临床表现
腱鞘囊肿多附着于关节囊上或腱鞘内,可与关节腔、腱鞘沟通。分为单房性和多房性。囊壁的外层为纤维组织构成;内层为白色光滑的滑膜所覆盖,囊内充满着淡黄色澄清的胶冻状黏液。囊的基底部与腱鞘紧密粘连、囊肿部位有高出皮面的肿块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临床常见的为蚕豆大小。初起质软,触及有轻微波动感或坚硬如橡皮样质感。
三、临床诊断
1、病史腕部长期运动劳损、或者职业劳损史。
2、症状腕部高出皮面的肿块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可有疼痛,或者无明显疼痛。
3、体征肿部位高出皮面的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初起质软,触及有轻微波动感或坚硬如橡皮样质感,表面光滑饱满,与皮肤无粘连。日久纤维化后,则可变硬,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按之有酸胀、疼痛。腕部力量减弱。
4、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观察周围骨关节有无改变。
(2)超声检查: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不难,根据临床表现,如腕背侧、内侧或足背等处出现生长缓慢的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即可确定,但需与表皮样囊肿、皮脂腺瘤或脂肪瘤相鉴别。
四、临床治疗
有些囊肿生长一定阶段后可自行消失,不再复发;若囊肿较小,又无症状,且不影响外观者,可不做处理,静观其变。多数可持续增大或存在,应予以治疗。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1、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从囊肿顶端刺人,穿过基底部囊壁,出针后拔罐,以吸出少许黏液为度(约20分钟), 3天治疗1次。
2、按摩治疗可获满意疗效:方法是将患者手腕掌屈,使囊壁紧张。用拇指、食指捏住囊肿,稍微向两侧活动1 ~ 2分钟,然后用双手拇指重叠将囊肿向一个方向用力挤压,听到咯吱的撕裂声时即告成功。然后嘱患者自己在囊肿处经常按揉,以防复发。如果复发,1周后可再用上法治疗1次。一般复发超过2次的比较少见。
挤压,按摩疗法
3、囊内注入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无菌异物(如缝扎粗丝线),并加压包扎,使囊腔粘连而消失。通常是在局部庥醉下用粗针头穿刺,尽量抽尽胶状液,注入醋酸氯化可的松12.5 ~ 25mg或泼尼龙15mg,加压包扎,每周1次,连续2~ 3次即全愈。
以上诸法一般都会有效果。有些长得较快、囊壁张力较大,摸起来很硬的囊肿,可用手指挤破或用硬壳书籍击破囊壁。
4.有些囊肿当时治好了,以后又长出来,反反复复,对于反复发作和效果差者,可采用手术方法。手术最好在上好止血带情况下做,这样可以看清楚囊肿有没有蒂和关节囊或腱鞘相连,若有应将那部分一起切除,以免日后复发。
五、康复治疗
腕背腱鞘囊肿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案如下:
(一)第I阶段(术后第3天)
1、减少敷料包扎,开始腕和手部的主被动关节活动练习,每次10分钟,6~ 8次/日。
2、重点强调下述练习:
(1)腕关节屈伸、桡偏、尺偏,增加桡侧腕长短伸肌腱的滑动度。
(2)腕关节和手指的同时屈伸活动,防止外在肌紧张。
(3)单独的指总伸肌腱滑动练习。
(4)如果腕关节被动活动受限的话,开始负重牵伸练习。
3、使用腕关节制动支具,除练习时取下。
(二)第I阶段(术后10~ 14天)
1、坚持早期练习方法,并适当增加训练强度。
2、拆线后第2天,开始瘢痕治疗。
(三)第Ⅱ阶段(术后3周)
1、开始手部和腕部的渐进性力量练习,具体动作参照腕关节舟状骨骨折康复治疗。
2、开始超声波治疗,同时被动牵伸腕关节到完全屈曲位。尤其在恢复腕关节被动屈曲活动度困难时,可使用这种方法。此时不再需要使用支具。
(四)第IV阶段(术后6周)
1、继续进行腕手的主动活动和抗组力量训练,重点强调恢复手的正常使用,建议患者逐渐参与日常生活活动。
2.、开始中频脉冲电治疗,进一步松解瘢痕粘连,软化瘢痕组织。